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建院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经学与子学”分会综述
2015年10月16日至17日,以“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为主题的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建院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举行,兹就大会涉及到的“经学与子学”的内容综述如下:
一、陈来教授的发言
陈来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国学热的意义》。报告包括六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国学热与中国现代化、国学热与中华民族自我理解、国学热与中华民族精神自觉、国学热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国学热与中华文化主体性、国学热与国学研究。在对以上六组关系的分析中,指出国学热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引起的国民文化心理变化的直接表现,反映了国民在全新的生存环境中,对于个体存在的自觉意识以及文化认同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国学热体现出的本土文化对于建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和谐的价值,思考了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最后点明了国学研究者的责任和目标,对国学热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做出了全面的分析。
二、黄克剑教授的发言
黄克剑教授以《我所理解的国学》为题,从以“生”为根柢、以“道”为纲维、以“觉”为要径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学的内涵,认为重“生”之意识是中国人文意识得以发生和持存的契机所在,也体现了中国人文意识中最深切的理致和最动人的情致;基于对“生”的有待与无待两个维度的思考,催生了“道”的概念,“致道”的祈求成为历史上诸子百家之学的共同的主题旨趣,也使得通过“学”而“觉”之的方式以实现生命的感通成为中国人的学问的精神性状,进而决定了国学的非以逻辑思辨为能事的“觉悟”品格。
三、何俊教授的发言
何俊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由马一浮先生的群经统类选目看宋明经学》,他分析指出,从整体选目来看,明显体现了马一浮先生以六艺为关注对象的经学研究思路。进而结合《易》类和《春秋》类选目,作了更为细致地分析。以《易》类选目为例,共有六部著作入选,程颐《易传》是对此前易学成果的选择扬弃,奠定了宋学的基本立场,但《易传》不讲象数,所以又选入朱震《汉上易传》来补益;象数与义理两种思路虽然相互补益,但总体仍在天道与人事的范围内来立说,所以又选入以心学解《易》的《童溪易传》和《慈湖易传》,原因在于心学既不沉溺于天道,又不落脚于人事;其后又选入胡一桂的《周易启蒙通释》,意在调和象数与义理;又因为程颐《易传》不及《系辞传》以下,所以又选入《周易系辞精义》,以求完整。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晰看到,马一浮的经学研究超越了个人与学派的研究范式,而完全以经典本身为核心。据此认识,何俊教授反思了以往经学研究中以人物为对象、以学派为归宿的学术范式的不足,认为在今后的宋明经学研究中,在关注对象上重点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弥补,一是人物应该更全面,以求还原当时思想多元的史实,二是以经典的时代建构为中心点来考察经学发展的脉络。
四、黄玉顺教授的发言
黄玉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国学学科建设问题》,他接着何俊教授的思路,从时代转化和经典系统的转化入手,分析了经学的实质在于其是作为帝国意识而存在。因此,当前建设国学学科首先要明确国学的内涵而不是外延,国学应是现代性授权的民族性表达,强调当前国学研究的前提是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经典系统。
五、李景林教授的发言
李景林教授做题为《知止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发言,认为知止即是实现个体差异基础上的沟通,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回归自然,反思文明对自然的割离,在文明的高度上保持自然整体性;回归历史与经典,即回归到经典产生的历史时代来理解经典,返本开新,建立新的时代义理;执本分以成德,在历史教养和道德教养的支撑下,为个体存在行为方式找到必然而自觉地依据,最终实现文化的主体性。
六、孙向晨教授的发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在题为《双重本体型塑现代价值基础》的发言中指出,西学东渐过程中,国人对于西学概念的理解存有差异,大体来说经历了由重视西方古典学到重视西方现代性的转变。继而梳理了西学在神学笼罩下实现现代性的历史进程,认为其核心就在于以理性为基础而彰显个体性。同时指出在西方学术对中国的认识中,虽也承认中华文明的价值,但往往只局限于人类学意义的范围内。根据以上分析总结认为,中西文明的差异并不是东西地域、古今时间的差异,本质上是对现代性的理解有所不同。基于此种认识,强调当前国学研究应注重从经典中挖掘与阐释适应时代潮流的内容。
七、刘笑敢教授的发言
刘笑敢教授在《“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报告中,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详细解读,认为理解孔子所言的以直报怨时,需要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明白其针对性在于当时社会道德不振的现实;需要考虑孔子的施教对象,基本上是对君子即没落贵族的要求;需要界定好适用范围,只是对个人道德层面的要求,不能超越道德来理解。因此,孔子提倡以直报怨的成因在于孔子学问是对古代礼乐文明的继承和总结,着眼点在个人的道德践履上,目标是通过个人的道德追求,推己及人以至天下太平,礼乐昌明。老子所言以德抱怨是着眼于人为人本身上的关怀,德与怨具有历史性,而人作为人是恒定不变的,不能以简单的一时的是非善恶观念而否定一个人的存在意义与存在价值,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怀与尊重人本身,尊重万物的规则,为一切存在个体的正常发展提供空间与保障,以非压迫的方式实现和谐。老子更强调上位者对下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源于老子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创议,其着眼点是整体的自然的,目标是实现万物自然,天下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