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明新学到‘力行’实学——论黄宗羲在明清思想转型中的作用 ——记第七届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
来自: 时间:2012-11-19浏览:
2012年11月14日下午3时,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第七届学术活动季系列讲座第五场在国学馆111教室举行。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特聘教授吴光做了题为《从阳明新学到‘力行’实学——论黄宗羲在明清思想转型中的作用》的精彩讲座。 讲座由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院长助理梁涛教授主持,他首先代表学院向吴光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吴光教授的从教经历。他指出,吴老师的讲座会让到场聆听者对明清思想流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对思想史内涵的把握。 吴光教授从黄宗羲的人生轨迹切入话题,介绍道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民主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也是一位有创新思维的哲学家。从宋明理学家和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的角度来看,正是黄宗羲折中程朱陆王思想的新方法——在“心本体”上的继承和“穷理”之说的批判,方才开创了清代实学之风。 随后,吴光教授分别从黄宗羲对阳明心学的继承、扬弃与理论创新方面探讨黄宗羲哲学思想的内容、性质及时代意义。 吴光教授讲到:“从阳明新学到‘力行’实学,是从‘万化根源总在心’到‘盈天地皆心’的命题转换。心学起源于孟子,至陆九渊成型,而完善于王阳明。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即天理’的命题,创建了阳明心学,将陆氏‘心本论’发展为良知‘本体论’。” 吴光教授评价说,这种转变是对程朱“求理于外”的“格物致知”论的批判否定,是一种高扬“主体性”并具有人性启蒙倾向的学说,体现了道德主体性的人文主义。倘若对黄宗羲有进一步的理解,那么现在《明儒学案•自序》中的一段话则更能反映这种心声。书中写道:“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一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而黄宗羲指出的“穷此心之万殊”,正是陆象山“发明本心”、王阳明“致良知”的折中版,若幻化成具体涵义,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曰由博返约,把握心体;二曰读书穷理,会众合一;三曰修德为本,致用为真。 至于理论创新,吴光教授认为,黄宗羲应该称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明中后期,王阳明把“心即理”的命题转化成“良知即天理”的命题。而刘宗周对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提出了既有肯定又有批判的观点。刘蕺山的批评,使得王阳明后学走向“狂荡近禅”的流弊,但与此同时,学说的演变也为黄宗羲的哲学思考开辟了一条通往实学的新思路。黄宗羲虽然基本遵循了刘宗周的思路,却有精辟的理论创新。 吴光教授指出,“力行”哲学的意义在于“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而非程朱理学所提倡“正其谊不谋其利”。这反映出,此时的学说已由“内圣成德”发展为“经世致用”。事实上,黄宗羲的实学精神,正体现了从“力行”哲学出发落实为政治实践的儒家人文精神。与黄宗羲同时代的顾炎武,也曾就此尖锐地批评了当时的清谈学风,而力倡实学学风。顾氏认为,为学目的一是“明道”,二是“救世”,“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其所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佐证了他注重实学以求明道救世的目的。 吴光教授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充分阐明了从阳明新学到‘力行’实学的变化轨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学术认真负责的学者,更让我们对思想史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的一言一行都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儒者的风采,并饱含着对我们青年人的指导与希冀。 文/陈 敏 图/程若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