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最新(JN SPORTS)官网入口-2024 European Cup

网站首页
新闻速递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网站首页 > 新闻速递
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词学卷论文综述
来自: 时间:2015-10-05浏览:

石卓钰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9月24至27日在杭州举行,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主办,来自海内外的近170位学者与会。我有幸在诸葛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这次宋代文学盛会,旁听了词学组论文研讨会。

一、论文综述

本次研讨会中,词学组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赵宋时期的词风嬗变、创作主体、词学理论、艺术特色和感情抒发等问题上。

1、宋词词人词作研究

作家和作品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在此次词学研讨会上,除了对作家和作品有传统研究之外,学者们更多的是把作家和作品放在历史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度探讨与研究,对对词之编年、词作写作对象,词人生卒年也有新的考证。

王兆鹏老师的《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深度阅读》,以范仲淹的边塞(组)词《渔家傲》为切入点,结合历史与地理材料,重返历史现场,深入词人内心,站在时代的洪流上重塑了作为边城的庆州孤城,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刚烈铁血、智勇双全的伟大将领、伟大词人范仲淹。罗燕萍老师《苏轼词西江月编年及写作对象再商榷》一文,从词中“明日黄花”、“戏马台”、“红粉”的应用,推断出《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的写作时间为壬戌元丰五年的重阳节,写作对象实为王巩,全词抒发的是重阳感慨。孙虹老师的《梦窗情词美境与一代之文学》,通过对梦窗爱情词的研究,阐述了其中看似矛盾的辩证美感,梦窗词因此呈现出的“由南追北”的词境美也可以作为是一代之文学的典型精神特质。陶然老师的《柳词四札》,对柳永《玉楼春》、《木兰花慢》、《永遇乐》、《一寸金》和《满江红》进行了重新考订,在前人旧说之外,提出了新的疑问和新的见解。吴河清老师《简论蒋捷词》一文,在以往对蒋捷的评价“全节而终”、“高洁”、“坚贞”之外,从词作中重塑了蒋捷作为宋元之际著名词人的“清醒”和“孤独”,以及其词作中清丽委婉和欲说还休的风格。

在年份考证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曹辛华老师的《姜夔生年说征实》,列举诗词、史料等6处证据,推断出姜夔的生年是1153或1154年,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较为确切的年代依据,有破有立。

在关注名家大家的同时,本次研讨会在中小作家甚至是无名氏词作研究中也取得了成绩。如谭新红老师的作品《宋代无名氏词刍议》,把署名为“无名氏”的词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其佚名原因、流传过程和价值等方面来考察,重新认识了这些曾被忽略的作品作为宋代文化生活断面的艺术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

2、词学理论与批评研究

词论研究分为修辞研究、词话研究和叙事研究等。这些研究与词人、词作的艺术风格,词的流传与接受密切相关。

陈丽丽老师的《从用典看南宋词风转变及宋诗的影响》是研究词中修辞的一篇大作。从赵宋时期用典内容的多样化、人物典故的丰富化以及李白、苏轼等形象在典故中的独特价值等方面探索南渡后词坛风尚的转变及宋诗对其的影响。

在重要词人的词学理论方面,邓子勉老师的《朱彝尊手批〈片玉词〉等》,从朱彝尊的手批词入手,研究朱彝尊的词学理论,借此了解这些理论与《词综》的关联,给我们展示了朱彝尊作为一代大家更为全面的词学理论。彭国忠老师《试论黄庭坚的词学观》论述了黄庭坚“多元化而不限于一端”的词体观。朱慧玲老师《辛派词人尊体意识述论》一文论述了辛派词人推尊词体由隐而显的过程,并论述了这一过程的发展这与词人自身的词体观念、时代风尚与词学自身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路成文老师《邵祖平“词心”说的理论价值》一文论述了邵祖平“词心”说的理论构建及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意义,让读者更为全面的理解这一尚不完善的词学理论。

从词为小道到诗词同源,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被认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阶段,因此不论是在词体自身的发展、词论研究还是后世对词学的研究,雅俗之辨一直是一个重点和热点。符继成老师《论唐宋词学批评中雅俗之辨的嬗变》一文从三个文学发展阶段梳理了雅俗之辨的源流变化,分其为“发端”、“争鸣”和“综合总结”三个时期,探讨唐宋词学批评中的雅与俗,也就是“文”与“质”的嬗变,证实了儒家的诗教、乐教在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影响和这种影响不断加强的趋势。

何春环老师《论〈乐府雅词〉对俗词的接受》一文凸显了在雅俗之辨中俗词作为一种不可逆转趋势在崇雅黜俗的环境中顽强的生命活力。黄海老师《南宋词学批评中的性情论》一文,论述了南宋词学批评受到了诗学批评的影响,即“性情论”应用于词对词的诗化进程的影响。

在叙事研究方面,张仲谋老师《从乐府学范畴看词的叙事性》一文,将唐宋词看为是乐府的一种阶段性形态,同属于音乐性文学,其拟女性人物视角和偏重情境是词体叙事性的两个主要特点,即词的叙事特点是由其作为音乐文学的性质决定的。范松义老师《文本正读、语境还原与唐宋词学理论研究》一文,强调了文本正读与语境还原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力求对理论的解读切合原意。宋秋敏老师《论唐宋词的“着色”艺术》是一篇色彩斑斓的作品,论述唐宋词人在词中对色彩艺术的运用,将词人善于将色彩意象心灵化,借色彩展现独特的个体情感和性情,以及对色彩运用的高度一致性和趋同性的文化心理内涵一一揭示,让沉寂于书上的词人词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宋词体裁、结构、题材研究

词体方面,李飞跃老师《“慢”体考辨》一文,充分考虑到了多维度与长时段的历史维度,将历史上具有相关性与延续性的“慢”体概客观念综合起来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辨,阐述了“慢”体的多重含义以词体形态、公用的历史演变。

词调、用韵方面,田玉琪老师《唐宋词调用韵与“又一体”》从词调用韵角度对词调中普遍存在的“又一体”进行辨析,强调在唐宋词体断句中应遵循“韵断”处理。姚逸超老师《北宋前期词作中转调与犯调现象研究》一文,从词人具体创作中讨论转调与犯调这两种移宫换羽的方式、北宋前期转调犯调对丰富了词乐类型、为后世昆曲所继承等历史影响。

4、宋词传播与接受研究

宋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传播与接受自然而然成为了宋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钱锡生、蔡慧老师《论清真词对前代诗歌的接受》一文,分别从字面、修辞手法和意象意境三个方面由浅到深地探讨清真词接受前人诗歌,特别是唐宋诗歌的情况,归纳出清真词接受前人诗歌时所体现出的密实、用典来源广泛、化用方式丰富、融为我用、精神风骨追摹以及取其精华、自我创新等特点。

本次研讨会中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学者们对文学史的研究眼光有所拓宽,从仅着眼于作家、作品本身转向文学传播载体。如高莹老师《元代吉州窑瓷枕所书周邦彦词辩证》一文,从器物传播、词曲考古等角度研究与词人词作相关的文化历史生活,力图构建一种更为严谨的文学考古研究方法。

除上述四大部分之外,在文献整理,版本校勘、辑佚等方面,都出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散于各篇论文的论证过程中,虽没大篇大段地出现,但从侧面显示了学者们严谨治学的态度,收集整理后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大量参考借鉴。

本次研讨会就像是新任会长莫砺锋先生总结的那样,呈现出了“新题材、新思想、新观点、新水平”的特点,这不仅为以往的词学研究奠定了新的高度,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使研究者们更加勇敢地攀越宋代文学、宋词这个文学高峰。

二、论文总结评析

符继成老师的《论唐宋词批评中雅俗之辨的嬗变》一文,从三个历史阶段探讨唐宋词批评中的雅俗之辨。将中唐至北宋熙宁初定为发端期,此时,以“文”和“质”两种标准辨俗雅初露端倪;熙宁后至南宋开禧末为争鸣期,此时,前期盛行的两种雅俗之辨标准并行于世,各自有较为明确、数量较多的理论阐述,彼此争鸣,蔚为大观;开禧后至宋末元初为总结期,这个时候,文质兼备的中和之美被以张炎为代表的词人奉为雅词的必要元素。

符老师对文学阶段的划分大致沿袭了胡适先生在《词选》中的分期,分别以对《花间集》、晏柳的评价,苏轼、李清照的词学理论,张炎《词源》对“言志”和“骚雅”的主张为主要依据,论述唐宋词学批评中雅俗之辨的发展过程和词体渐尊的不可阻挡的过程。

我认为,就像是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说的那样,雅俗之辨本身就是推动文学发展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正是二者在推动词体的不断发展,而不是“文”与“质”作为标准在不断对抗中带动这两者的发展。同时,文中缺乏对某个时期社会上对雅与俗的具体观照,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小小的缺憾。

高莹老师的《元代吉州窑瓷枕所书周邦彦词辩证》是一篇很新颖的文章,从跨界传播的角度来切入研究。以瓷枕上所书《相思引》和《隔浦莲》为例,在民间市井层面上研究非文本传播载体。以器物断代归属提出问题,从清真词传播,和词调演变方面进行探讨,涉及到词作细读、写作时间、词体考辨等多个问题,整体显得很充实。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篇论文在新颖之外,结构和理论建构过程并不完整,且稍显混乱,文章主题也并不明确。读完文章之后会有不知所云的感觉。而且瓷枕所书清真词并非古代书写常用的从右往左的顺序,因此在文章立论之前应该对瓷枕的真伪、清真词书写顺序反常等问题先有所考辨,再进行具体论述。

词学卷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论文是王兆鹏教授的《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深度阅读》。王兆鹏教授从《渔家傲》的写作时地入手,凭借直接确切的内外证据,即提到这首词的有关史料,词作具体内容和主旨,理论家对词的评价等方面证明这首词创作于庆历二年的庆州,并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结合实地考察,重现了当时范仲淹的行藏出处和在历史上的贡献,给读者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词人范仲淹,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跟随着作者的情感波动而内心澎湃。在了解了范仲淹创作《渔家傲》词的地理环境、战争背景和诗词语境后,原词的真正意义才显现出来。这首苍凉悲壮的边塞词,充分体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和对战争征伐的厌恶。就像王教授说的那样,这首词是范仲淹作为词人抒发内心悲凉情绪的产物,更是范仲淹作为将帅反复思考土兵东兵、攻策守策利害得失的产物。在范仲淹的奏折里边,他是刚烈铁血、智勇兼备的大帅,但在他的词里边,却是一个心地柔软的白发老人。

对于我来说,王兆鹏教授在论文中所体现出的对词人的敬仰,对历史的崇敬,对文学证据的严谨运用以及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都让我对宋代文学、对治学方法、对词人范仲淹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和憧憬,我想这就是一个治学大家、一篇学术论文在展示学术成果之外的最大功用吧。

三、自我总结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会议,也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那么多的学术大家,拜读他们的论文让我受益匪浅,听他们的研讨和相互评点,更让我感受到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修养。作为一个才学浅薄的学生,抱着学习的态度,我感受到了学术的乐趣和治学应有的优良品质。除了深深的敬佩之外,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了在学术面前自己的渺小和不。比如说在阅读论文时对相关材料不了解的地方,在研讨会上有些听不懂的地方,都需要我去查阅相关的材料,细读相关论文,勤奋阅读、刻苦钻研并持之以恒,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习道路会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