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宝成校长访谈:中秋节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 (转载)
来自: 时间:2008-09-16浏览:
继清明、端午之后,首次列入国家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又将来临。作为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的倡导者,纪宝成校长近日接受了上海文广传媒的专访,详细解读了中秋节的内涵,并再次强调,传统节日随着历史发展始终有传承有创新,提倡传统节日放假,是为了让传统节日的文化生命得以更好地延续并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建。 致力于重振国学教育,纪宝成校长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关注,重视传统节日也在于此。“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作用,它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是其它传统文化载体不能替代的。”纪宝成校长说,这种无可替代主要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全民参与”、“周而复始的规律”两大特点上,“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都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并且这个传统节日年年都有,代代相传,所以在传承文化方面作用很大。” 谈到我国人民即将享受到的“中秋”小长假,纪宝成校长表示感到无比欣慰。他说,通过传统节日放假,整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氛围活跃了,今年的清明、端午小长假,广大群众都自发地参与到节日文化活动中去,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复苏的气息。 在纪宝成校长看来,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载体。中秋节源初是古代劳动人民感谢大自然赐予的节日,其时既是赏月的最佳季节,也是庆祝丰收的时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是人们对团圆、和谐的情感诉求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尊重,这种情怀是跨越国界的,身处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认同,所以它既是沟通心灵的纽带,又是文化的桥梁,正所谓“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寄托了中国人多重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纪宝成校长说,花好月圆是中国人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中秋明月被赋予很深的文化内涵,既象征着团圆合满,也给人一种恬静、温和、安定的美感。几千年来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中秋佳节的形式得以大众化地传承下来,在当今时代有助于倡导重视家庭、尊重自然、崇尚和合的意识,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据介绍,2004年初,纪宝成校长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将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建议,随即引起全国多家媒体的密切关注,在国内各界亦引起巨大反响。当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校长将之前的思考整理成正式的建议案递交到“两会”上。在之后的三年间,纪宝成校长连续三次递交了这一建议案,每一次提案都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尤其是2007年递交的建议案,明确提出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各放一天假,适当缩短“五一”和“十一”黄金周的可行性措施。这一建议的主体在2007年底被国务院采纳。“国家对于中国传统节日重视程度的大幅提升,不仅是惠及广大群众的一件事,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力举措。”纪宝成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