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星
本次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和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正是杭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好时节,来自各地的代表于2015年9月24日齐聚西子湖畔共襄盛会,25日,会议在沈松勤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幕,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王水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对这次会议的期待以及对各位代表的欢迎。开幕式后第一场学术报告会首先由周裕锴教授针对本人提交的论文《自然•艺术•宗教•自我——<石门文字禅>中景画诗禅之交融》作相关发言,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诸葛忆兵教授对周裕锴教授的发言作出了精彩的点评。随后张兴武教授以其论文《宋代理学诗的审美逻辑与镜像呈现》为主题报告,王兆鹏教授对此作出中肯的点评。25日下午,大会分“文章组”、“诗学组”、“词学组”、“综合组”共四组进行发言与讨论。笔者特对词学组的论文做出简要的综述,如有错漏,还望指正。
本次词学组的论文共29篇,在数量上少于其他三组的论文。但是涉及的广度与深度都是值得称道的。为了条理明晰,提纲挈领,笔者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综述。
一.词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词体体制与作词方法研究
在词体体制和作词方法研究这一领域,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主要涉及到一些词体形式的考辨,唐宋词中包括“着色”、“句型”、“叙事”等作词方式的分析与探究以及词体意识的论述。笔者将《慢体考辨》、《论唐宋词的“着色”艺术》、《句型与诗情——淮海词发问句式之“词心”特质》、《从乐府学范畴看词的叙事性》、《辛派词人尊体意识述论》这几篇会议论文归为此类。《《慢体考辨》的作者李飞跃考证了“慢”既是一种词调类型,也是一种词体形式。其阐述了慢体包括慢曲、慢声、曼唱、长调等,并指出“慢”体由乐曲特征、歌曲风格、演唱方法向文学风格、文体类型进而向文本格律嬗变的这一过程。《论唐宋词的“着色”艺术》主要讨论了唐宋词中色彩的运用,作者宋秋敏认为唐宋词中对色彩的搭配技巧更加精益求精,扩展了色彩的表意和表情功能。同时探究了唐宋词中色彩意象所包蕴的深广文化心理内涵。《句型与诗情——淮海词发问句式之“词心”特质》主要研究淮海词突出的发问色彩,并提出词心具有哀怨无端的追问意味这一想法,作者认为作家对句式的选择运用是一种潜意识流露,读者可将其作为洞察作者情感心性的一个途径。《从乐府学范畴看词的叙事性》基于乐府学范畴来考察词的叙事性,认为词的叙事特点实际是由其音乐文学性质所决定的。 作者张仲谋将乐府诗的叙事特点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出于演唱效之考虑,往往采用“代言体”;二是出于篇幅限制与艺术效果之考虑,往往采用节点叙事或非线性叙事。并联系乐府,归纳出词体叙事性的两个特点:拟女性人物视角与偏重情境。《辛派词人尊体意识述论》探讨了南宋爱国词派辛派词人词学思想中的尊体意识,并指出这种意识在时代风会的影响下经历了一个由隐而显的过程。
2.词源、词谱、词乐
词源、词谱、词乐与词的音乐性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一直是词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次会议论文中《宋词长调“金曲”<满江红>词调探源》考证认为明人以《冥音录》载《上江虹》曲名为《满江红》的说法不可信。柳永是《满江红》的首创作者,从早期词作内容题材的表现来考察,虽与调名本意有相合之处,但难以确定此即创调之作,原曲的创制已经难以详考,应当来自于北宋初期民间新声。《北宋前期词作中转调与犯调现象研究》以柳永、张先词集《乐章集》、《张子野集》中转调和犯调实例为主要对象,研究北宋前期词作中转调犯调的音乐现象。进而探究在转调犯调现象的背后,地域音乐文化的因素、词人才性与音乐造诣、词人的音乐思想等是如何作用和显现的。《唐宋词调用韵与“又一体”》提出在唐宋词人同调创作中,用韵数量的增加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用韵数量的增加除了一些例外通常与字声无关,而平仄韵的转换通常也会引起词调声情的变化,分析了用韵与“又一体”之间的联系。
3.词体传播与接受研究
词体传播与接受研究这一部分提交的会议论文共有四篇,讨论的范围和时间的跨度都比较大。《论乐府雅词对俗词的接受》讨论的是《乐府雅词》中的一个矛盾现象:《乐府雅词》是宋词主流由俗转雅的重要标帜。选编者曾慥公开提倡以雅相尚, 但《乐府雅词》所收录词作中却兼有大约 60 余首题材各异的俗词。作者何春环分析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宋之际词坛创作风气的熏陶、诗坛“以俗为雅”审美观的濡染、 道教(道家)及佛禅思想的浸润,曾慥本人诗词创作审美趣尚的影响。《清真词对前代诗歌的接受》通过对清真词使用语典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和梳理之后,分别从字面、修辞手法、意象意境三个方面由浅到深地探讨清真词接受前人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的情况。作者蔡慧、钱锡生在文中归纳出清真词接受前人诗歌的特点及其成因,并对其取得的成就、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论宋代帖子词在高丽/朝鲜的接受与发展》对帖子词接受和发展作出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分公帖与私帖阐述了帖子词在高丽文学创作上的历史地位以及在帖子词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陆游爱国诗词的影响与接受略论》作者郑永晓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陆游的爱国而陆游的爱国事迹和相关作品在抗日烽火中广为传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作者梳理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期间报刊所载有关陆游的作品。反映了当时陆游爱国诗词的影响与接受。
4.词作者及其作品研究
词作者及其作品研究一直都是词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次提交的相关论文共有11篇,在所有分类中所占比例最大。这部分既包括对词作者的研究,也包括对单个作品或是作品集的研究,既包括论述类文章,也包括考证类文章,可谓研究成果硕然。《姜夔生年说征实》通过考证,认为姜夔应当生于 1154 年前后。《朱彝尊手批<片玉词>等》梳理了毛氏汲古阁所刻《宋名家词》本朱彝尊手批词集数种,包括晏殊《珠玉词》、晏几道《小山词》、柳永《乐章词》、周邦彦《片玉词》和方千里《和清真词》五种,借朱彝尊的圈读与评批了解其与《词综》的关联。《元代吉州窑瓷枕所书周邦彦词辨正》作者高莹认为对于南京市博物馆藏元代吉州窑瓷枕,墨书北宋词人周邦彦两首词:《相思引》、《隔浦莲》。持瓷枕“宋代说”并不妥当。通过校勘比对瓷枕所书与词集所传,作者提出重复字符分别为“娇眼”、“何事”,意思妥帖且合词韵,释读为“眼眼”、“事事”不合情理,并结合内证、外证推知, 清真词本为《浣溪沙》, 瓷枕所书《相思引》 正由它改编而来,二者是源流关系。《苏轼词<西江月>(重阳栖霞楼作)编年及写作对象再商榷》的作者罗燕萍分析苏轼词《西江月》,从中推断其《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其写作对象极有可能是王巩,并非是徐君猷,也不是王适。《梦窗情词美境与一代之文学》通过梦窗与杭州亡妓、苏州营妓的爱情词,阐述了梦窗情词看似矛盾的辩证美感: 脉络井井的错落美、 绿波远漾的静穆美。作者孙虹认为井然而错综不齐,动焉而冲和静穆,这几种看似矛盾的特点在梦窗词境中得到奇妙统一。错落美释放了凝涩晦昧,静穆美平衡了清泚秾挚,梦窗词因此呈现出“由南追北”词境美,也因此更加符合宋型文化的精神特质。《试论黄庭坚的词学观》的作者彭国忠阐述了黄庭坚多样化的词体观及其词体论的文学性、审美性、歌唱性三个方面。并提出黄庭坚的词体功能观,是抒情性、反映论与实用性的结合。《宋代无名氏词刍议》作者谭新红从佚名原因、流传过程和价值等方面考察了宋代无名氏词。《柳詞四札》为柳永詞考訂札記四則。前三則涉及柳永投贈詞之對象如丁謂、柳植、蔣堂等,第四則涉及《 滿江紅》 詞與湘山野錄所載范仲淹事等。《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深度阅读》用新的历史眼光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范仲淹的词作《渔家傲》,考订范仲淹的边塞(组)词《渔家傲》不是作于康定元年秋天的延州, 而是作于庆历二年的庆州。作者王兆鹏从地理环境上分析了词的创作意象。并经语痕对比,认为这组边塞词受过前任延州知州范雍边塞组诗的启示以及唐人戎昱、贯休边塞 组诗的影响。并创新提出重返历史现场的研究方法,深入调查范仲淹在镇守西北三年的所作所为,从而得出 《渔家傲》是范仲淹反复思考 土兵东兵、攻策守策的利害得失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其厌恶战争杀伐、悲悯天 下苍生的高尚情怀。《简论蒋捷词》从蒋捷的人生经历出发,论述了萦绕在其心间的家国之痛,沧桑之感,欲有所用却终老江湖的人生遗憾,构成了竹山词深沉而苦涩的生命体验。并对竹山词抒情委婉、顿挫有致的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论江昉的<集山中白云词句》作者张明华认为江昉的《山中白云词》不仅专集张炎一家,而且表现出对慢词的偏重。并指出该集主要抒发往事如梦的感慨,具有清空高雅的风格特征。
二.传统词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1.词学批评研究
有关词学批评的论文共有两篇,从雅俗和情性这两个角度窥见批评学的内容及其变化。《论唐宋词学批评中雅俗之辨的嬗变》用分期的方法讨论了唐宋词批评中雅与俗。作者符继成认为唐宋词学批评中的雅俗之辨可分为三个时期:中唐至北宋熙宁初为发端期,以“文”辨雅俗和以“质”辨雅俗两种标准初露端倪;熙宁后至南宋开禧末为争鸣期,前期两种雅俗之辨标准并行于世,各自有较为明确、数量较多的理论阐述,彼此争鸣;开禧后至宋末元初为总结期,文质兼备的中和之美被以张炎代表的词人奉为雅词的必要元素。儒家的诗教、乐教说在此过程中一直保持了影响,并且呈不断加强的态势。《南宋词学批评中的情性论》主要运用了与诗学对比的方法,阐述了南宋时期的词学批评重情性和崇格尚气的特点,及其对词的诗化过程的影响。
2.词学史,词学理论研究
这一部分是传统研究领域中比较重要的关注点,这次相关论文共有2篇。《从用典看南宋词风转变及宋诗的影响》通过北宋和南宋用典情况的对比来探究南渡后词坛风尚的转变及对宋诗的影响。作者陈丽丽认为北宋之后,词中用典明显增多,所用典故多通俗常见,而南渡后,随着词风和世风的转变,词中用典逐渐扩大化,复杂化。《文本正读、语境还原与唐宋词学理论研究》讨论了唐宋词学理论研究中“文本正读”与“语境还原”两大问题,作者范松义详细阐述了“文本正读”以及“语境还原”的含义,并举出了孙光宪《北梦琐言》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解读偏差的例子以及对欧阳炯《花间集序》的认识与理解偏离了历史的真实与本质的例子分别证明“文本正读”与“语境还原”的对于唐宋词学研究的重要性。
三.宋词有关教材的编著
《宋词艺术魅力的探寻——张仲谋<宋词欣赏教程>(修订版)序》在论文集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篇。文章是陶文鹏教授为张仲谋所编教材做出的一篇的序言,陶先生详细点评了《宋词欣赏教程》,认为其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同时也反映了张仲谋教授的学术思想。
以上即为本次论文词学组论文的简要综述,笔者学力尚浅,自恐难以抓住文章精髓要旨,不免战战兢兢。由于其他组别在词学组的同一时间进行讨论,因此无法全部顾及,也是一大遗憾。在小组讨论结束后,会议就进入了收尾阶段。27日上午,内山精也教授和管琴教授分别就自己提交的论文作了相关学术报告,朱刚教授和张剑教授作了一对一式的评议,大会第二场学术报告会就此结束。随后,在王兆鹏教授主持下,四个小组分别选出代表进行成果汇报。汇报后大会闭幕式正式开始,莫砺锋教授对三天以来大会开展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在宣布宋代文学学会的相关事宜后,下一届宋代文学学会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单位代表作了相关发言。至此会议圆满结束。